浅谈少儿声乐训练中需注意的问题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2-01-13 12:03
图片

一,兴趣的培养是学习声乐的基础


声乐教学是孩子们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心理活动的艺术表达方式,是内心最直接、最真实的感受。而兴趣爱好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,少儿声乐更需要注意兴趣的培养,那么让孩子维持这样的心理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。声乐教学与兴趣培养是一样的,有了兴趣,才会不断的学习,感悟和提高,学好声乐就有了希望。


图片

二、声音训练是学习声乐的关键


1.姿势——正确的歌唱姿势,是歌唱发声的前提。

所以在训练时要求他们做到:身体自然直立,全身保持松驰;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,与双肩平行,两手自然下垂;头部自然保持平稳,双眼平视前方;胸稍向前挺起,腹部微收;面带微笑,身体重心略向前倾。在歌唱的过程中更需要良好的姿势。


2.呼吸——呼吸是歌唱最重要的环节,是歌唱建筑的基石

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导孩子们,例如:大家见过的注射器,它的原理就是利用活塞向下运动而获得气体,而又通过活塞向上运动排出气体。腹式呼吸就类似这种运动过程,那么掌握了呼吸的方法,还要学会控制运用气息。

①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,突然停住吸气,这时横膈膜仍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,几秒钟后,气息要平稳均匀地从牙齿缝里呼出“S”的声音。“S”声始终是弱的力度,这样练习既锻练横膈膜保住气息的能力,又练习了有支持有控制的呼气。切断气息的练习,先将气吸人肺底,呼气时上下牙齿自然闭合,随着气息发出“S”的声音,中途将气息长短不一的切断,做此练习要注意气息切断瞬间不要加气。

②“打喷嚏”练习。“打喷嚏”可以使呼吸器官腔体的大张开,这种下意识的深呼吸运动,补充了人体对氧气的需要。歌唱者可以在练习“打喷嚏”时,去体会“打喷嚏”前的吸气感觉和气息控制的感觉。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呼吸控制的辅助练习。


3.发声——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

他们用声纤细,音量较小,音域较窄,但声音甜美清脆明亮,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。特别是六至十一岁的童声,可以说是童声最好的阶段,声音清脆、明亮,气息能力增强,音域在十度左右,是歌唱最有特色的时期。因而,抓好这一段发声训练,可为今后增强表现力,提高歌唱能力打好基础。


4.声音位置——儿童歌唱的发声是高位置

①声音的高位置,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。在训练儿童歌唱发声时,首先要考虑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色,而不是一味去模仿成人的发声。发声先采用下行音阶,用哼鸣进行训练,哼鸣最容易找到头声位置。母音“U”,音色稍暗、柔和,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,克服喉音、大声吼唱、位置低、声音“炸”的毛病。

②吐字咬字——儿童熟练地掌握咬字技术,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,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地结合起来,歌唱的咬字根据歌词内容的情感,进行情绪的处理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,从而更好的表达歌曲的内容。

③面部放松练习:儿童在歌唱时要始终保持脸部的自然放松状态,一般说来,当面部保持微笑状态时,面部器官通常处于比较理想的位置。当笑肌抬起时,口腔内硬颚和软腭随之抬起,喉咙在这种状态下才会自然打开。歌唱的初学期,应该建议学生经常对着镜子练习,检查自己的面部状态是否自然放松、是否协调美观。


图片

三、找感觉


在歌唱和教学中,教师对于孩子普遍采用“找感觉”的方法与手段。歌唱的感觉是孩子们在演唱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如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的教学术语有“哼鸣”、“打哈欠”、“深呼吸”,还有更形象的比喻“像一个胖子”、“一直走平路”、“啃大苹果”,用不同的声音感觉来启发引导孩子,解决他们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。


图片

四、节奏、情感的训练


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可加强平稳、变化的节奏训练等。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,为儿童声乐学习埋下伏笔。抒发情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功能。优美的歌声都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,情感则是歌声的内涵。因此,在声乐教学中,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、创作动机、创作手法、歌词的思想性、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,音乐的高潮在何处等等。

结语:在声乐教学中,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,了解孩子的思想,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声乐的兴趣。多以表扬为主,每个孩子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、开心,尤其是在唱歌的时候,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,情绪高昂,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。同时,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每个儿童,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,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,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。